搭蚵棚:牡蠣之養殖方法,隨時代的演進及技術不斷的改進,從早期的殼蚵、石仔枝、至中期的內海固定站棚垂吊式、平掛式,以至後期的外海浮棚垂吊式。目前由於河口沿岸水域受污嚴重,養蚵人家便前往深海水域去探勘拓展,採用保麗龍做基台的浮棚垂吊式來養殖牡,產量之豐不是同日可語,而且外蚵肉體形優美,且比內海站棚垂吊式及平掛式的蚵肉肥大許多,價格好賣收益增加,是多數養殖戶採用的蚵棚搭建方式。
貫蚵串:古有云「偷雞也要蝕把米」,做生意需要本來周轉,同樣的道理,養蚵人家也需要投入資金,來購買蚵串做為放到外海寄苗對。目前養蚵人家所需要的蚵串,主要來源途徑有二路,一為自已供應空蚵殼及塑膠繩,然後運到臨近村庄請人代為加工,每條繩子上間隔相等距離結一個空蚵殼,共結有10個或11空殼,工資每條為三元不等。另一方式為直接向人家購買已結好的蚵串,代價每條約為五至六元不等,此方式成本加倍,但可省掉繁雜的分送代工程序,對無暇算計的忙碌蚵民,不失為最佳之途。
寄蚵苗:在農曆八、九月牡蠣繁殖期間,蚵民通常會將十條蚵串綁在一起,以增加重量並使其垂掛在水中,進行非常重要的「寄蚵苗」工作,因為水中的幼苗會隨波逐流,自然附著在空殼上,這個過程也稱為採苗,成功與否將直接影響以後大蚵的產量,所以不得不多費心費力。為何要如此費工費時,將十條蚵串綁在一起呢?是因剛要寄苗的蚵串極輕,容易隨潮水漲退而逐流,不但蚵苗難以附著在蚵殼上,且風浪大時,又容易互相敲擊而打結,直接影響採苗的成果。
分蚵苗:等蚵苗附著在蚵殼上逐漸成長,為了避免發生推擠效應,讓蚵苗有更大的成長空間,接下來就是要進行「分蚵苗」的工作,即是把原來綁在一起的十條蚵串一一分開,再綁上蚵棚架使其垂掛海水中,任其濾食海中的浮游生物及有機質養份,慢慢在水中成長健殼。
巡蚵棚:就像農夫得經常到田裡巡田一樣,蚵民在比較空閒的時後,也要常常去「巡蚵棚」,察看棚架有否流失或被海浪打散?或是有木頭樹枝、漁網之類等漂流物擱淺在蚵棚?也要仔細觀看牡蠣的生長情形如何?是否有遭受天敵的侵害而死亡?牡蠣生長環境中四大天敵為;蚵螺、蚵蟹、蚵魚及蚵蟲等,其數量不得異常猖獗起來,否則所養殖的牡蠣產量,必定遭受影響而甚為欠佳。
撿大蚵:農曆八至九月秋天時寄蚵苗,經過二個月後約在農曆十一月份時,成長較快的蚵肉體型已十分肥大,隨後即可開始「撿蚵仔」先挑選肥大者先撿收,而成長稍慢者可晚些時候再撿收,肥大者重量為重,可以賣得好價錢增加收益當然先撿來賣。蚵民收成期間,由於潮汐漲落時間每天都不同,一天大約有一小時的落差,所以出海撿蚵仔的時間,也要隨著潮汐而調整,有時天未亮就要出海,有時上午出海或下午出海滿不管何時滿一般都是在「半潮水」也就是在海水漲或退至一半水位時出海。
留言列表